主体性写作技巧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主体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卢梭说:“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是一句伟大的名言,它穿透了所有表层的现象。不是吗?《向日葵》可以复制,但凡高不可克隆;世界之所以如此斑谰,是因为她的子民永远奉行着一条法则——“成为你自己!”地球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小学生作文教学应注重个体灵性与情感的涵养,让主体教育思想闪光发光。

一、          作文主体性教育的意义。 

1、   让学生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表现习作积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训练目标中指出:“懂得写作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意即学生通过教师正确引导会将习作训练变外在任务为内在的自我需求,充分行使好自己的主动权,表现出习作的积极态度。

2、   让学生体验完整的习作过程,培养习作独立性。完成习作的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项极富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情趣。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拥有充实的独立训练的时间和机会,通过体验不断增强自己的独立性,而独立性是学生主体性的核心特征。 

3、   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增强习作实践性。学生常常能观察并发现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若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学会不同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积极参与讨论,练习写演讲稿……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那么,学生能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自主运用,调整完善,突现个性。 

二、          作文主体性教育的实践。 

1、   让学生主动积累材料。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有些学生以为抄写一些好词佳句,背一些作文选中的典型材料就是积累材料,致使习作缺乏自然朴实的气息,积累材料逐渐失去了主动性、计划性。

    如何使大多数学生会主动积累材料呢?

1         鼓励感受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三个重要方面。有的学生总认为校园生活单调、乏味,其实每时每刻,学生都在接解一些人和事。春花秋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师应停下简单追求效率的脚步,努力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的向导,与学生分忧享乐,一起关注,一起调查,一起分析,一起思考,让学生广泛及时地了解各种社会生活信息,寻找写作“活水”,积累写作素材。

2         鼓励广泛阅读。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知识的宝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感受作家对生活的独到见解,接触许多不同风格的体裁和巧妙构思,了解许多有关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的课外知识,活跃思维、拓宽思路。通过开展演讲、辩论、办报、竞赛等活动,交流阅读收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坚持日记。“文必多作而后工”。坚持写日记,能掌握技巧,使思路畅通。为鼓励学生坚持日记,教师可以讲讲古今中外名人勤奋积累的故事,如李时珍经过27年的日记月累,著成《本草纲目》一书;达尔文查几大洲生物,积累素材著述《进化论》等。可以鼓励学生任选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事物,坚持“拿来主义”作为日记内容。可以鼓励学生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记人,不受限制,尽情运笔。可以组织练笔小组,并适时量地开展一些写作指导与交流活动,提高学生日记练习兴趣。

2、   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

“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扼杀了‘我’。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活的个性凋零了。作文教学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的确,学生完成习作,与做数学题目不同,要投入自我情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    怎样使学生能够大胆抒写自我呢?

1        自己汇集命题,以观照自身的情感世界。 

小学生常常是从自己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点燃起写作激情的。在情感的作用下,学生会联想到很多好的词语,会用思维编织语言,会用强烈的情感渲染语言,甚至想撞开“围栏”,解决“堤坝”,把真实的自我袒露给外界,《我爱……》、《爱恨……》、《我想     》、《我敢     》……让学生们自己分类汇编作文命题,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去体验,学会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创造始于模仿,尽管模仿有时是粗糙的、模糊的甚至有错漏,但这汇集的过程是他们在运用自己活的思维,积累活的语言。例如这个说《我想当大王》,那个讲《“最近比较烦”》;他在质问《美国想干什么》,她要与老师耳语《心中的秘密》;这里一声《叮咚》,那边《‘喀嚓’和‘哎呀’》……让学生亲手把命的“暗箱”打开,走向自己多姿多彩的内心,也许这是作文教学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2        互相交流习作过程,以展示自己的求异思维。 

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在习作中,应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放手让大家交流,几十个学生在一起说,相互启发,会产生形成创新思维的智力火花。

交流选材,鼓励选材求异。例如:写《我的家乡——苏州》,有的写风土人情,有的写名胜特产,写者有趣,阅者有味。多样化的题材会使学生兴趣倍增。

交流体裁,鼓励体裁求异。例如祭扫烈士墓。可以写记叙文,叙述扫墓情况,也可以写成诗歌,抒发感情。鼓励体裁求异,要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内容确定形式。

交流结构,或倒叙、或顺叙、或插叙,逐步改变学生写文章平铺睦叙现象。交流开头结尾,交流遣词造句会使学生习作个性飞扬。

3        学生自主评改作文,以突现个体的语言特点。 

小学生语言的发展是以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以其自我意识水平和社会化水平为条件的。他们涉世不深,社会化水平不高,常常写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话语。这正是儿童言语的天真无邪,憨态可掬,洋溢童趣的表现。他们在儿童群体里表述的“伙伴语言”虽然幼稚,但富于童趣,不仅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词语,还有不少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由于老师常常按“规范化”的成人话语加以修正,久而久之,生动活泼的儿童语言变成了“成人腔”、“夫子调”。如果让学生经常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然后自改、互改、小组改、全班改,将文章修改权真正还给学生自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之乐,掌握成功的“决窍”,而且能取长补短,激发创新意识,突现语言个性。全班评,自己改,可采用如下方法:从学生中挑选主持人,站在讲台上自己组织学生讨论进行作文讲评,评改主持人可以通过复印、投影等方法展示学生习作,可以概括或提问的方式简要辨论无果时向老师请教。参与的同学则要求认真听,作记录;谈优点,找缺点;出主意,提建议。而习作者更可以调动积累,参和感情,融入个性,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保留许多精彩俏皮的话语或独出心裁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真正是“自由表达”时,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行为动作状态过程。行为动作得靠“动力”没有写作主体的“内动力”,“生产劳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当然也谈不上有好的“产品”,作文教学中坚持主体教育思想,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生活,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主动地表达出来。

“王公贵族有千千万,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老师有万万千,而‘我’只有一个!”

卓乐不凡的旋律需要慧心独具的乐师,生动鲜活的小学生作文教学更应有个性飞扬的学生!

让小学生在主体性作文教育中个性飞扬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小学生作文教学体会

新圩镇蓝布小学      廖雅娟

    有的小学生总觉得写作文难,写出的作文不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就是内容空洞,不着边际。面对这一情况,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事情,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把作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源头时有活水来“。
    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上课,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文时就缺少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悲痛万分,只是没留意,更没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积累素材了。因此,我常常启发他们关注生活。有一天,我班上的廖秉文和廖飞国两位同学打架,直到上课时我走进教室,他们仍然冷眼相视。我很恼火,不问青红皂白就批评了经常违反纪律的秉文同学。后来,班长向我反映了他们打架的全过程我才后悔自己太冲动,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秉文同学道了歉。对于此事,或许学生没有多太注意,我就启发学生:你们对老师的做法有何看法,能否写进自己的日记里?结果我发现学生当天的日记大部分记下了这件事,而且写得很具体,并对老师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通过这一启发,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采的社会,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作文便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生活,作文的源泉,功夫在文外。教师要创设作文情境,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问题,做培养学生写作激情的有心人,从而让学生掌握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如我校内院种植的“雁来红”寒冬腊月,愈是寒冷,花就开得愈为挺拔秀气,我问同学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各抒已见: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它的特点,它的精神。我进而又问,这是什么精神?同学们又活跃地议论开了,有的说它不怕风雪欺压,从来就是顶天立地,不低头折节的”有的说“它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明白,我们天天在生活,天天在作文,如能留心周围的事物,并善于关注发现,写作兴趣之“火”就会燃烧起来作文就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难写了。
    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记录生活,养成习惯。通过课本教材为基点,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很多人都知道并认可这一句话:“通过读书学习读书,通过写作学习写作”。由于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课文局限性的限制,为了扩大记录题材范围,培养写作能力,我们通过成立文学爱好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验操作等,引导他们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了解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学精髓。这样,让学生既看到了过去又想到了未来,作文时就能准确地表达,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其中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分门别类用日记或片断形式记下来,也可以用小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还可以开展比赛活动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营造作文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只有动手记下生活素材,在作文时才能做到有事可写,否则,还是束手无策的。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几条途径

    作文,作无定法,但也有法。教,更有法了。点燃孩子们心灵的火焰,激发其浓厚的情趣,乃万法之宗。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几条摸索到的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全方位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准确地察看世界的一切事物。目的在于掌握事物的特征。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地看,全神贯注地想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在心里描述,将观察的结果记忆再记录下来。对于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就要动用自已全身感官去感受,体会。可学生观察事物往往缺乏整体性。因为观察得不全面写的作文内容就抽象,空洞。几十个人的作文如同一个模子出来似的,形式呆板。这就需要老师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观察方法。如写一种植物,老师就要从这种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结构、气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指导,让学生分辨清楚这种植物和别种植物的共性及差异性。学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察、叙述,他们的作文也一定会写得形象、具体,并富有个性特征。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习作例文和精典课文的作用。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教师在教学习作例文或讲读精典课文中,应及时总结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正确分析事物的方法,具体叙述的方法等等,并想方设法引导使其迂移于学生的习作之中,读写结合,学用一致,这样定能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学习例文《亮亮》,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生动有趣的句子及段落,理解此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出亮亮活泼调皮的鲜明个性。而学精典课文如《桂林山水》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及丰富的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仿写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

    三、在知、行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知识的增长一靠书本,二靠实践。

    学生通过教材学会写作方法,通过课外读物积累写作素材。所以,平时多让学生接触名家名篇以及古诗文,从中体味锤炼语言,开拓视野,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厚积而薄发。

    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还有赖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有了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学生的作文才显出真切、自然的本色。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突破作文难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澎湃而来的知识经济在呼唤创新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而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品质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古人曰:“文贵于新。”作文本质就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劳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想”——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通过形式多样的想象性作文,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丰富的想象天地,教师要立足于引导学生的感知画面,认识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如果是多幅图,要对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想象,使之前后连
贯。老师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画面,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2.补写。补写是将一篇文章抽走一部分,如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或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然
后由学生按命题规定的要求将其补上,使文章或语段重新有机地顺接起来。如:《小珊迪》一课,可让学生,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家的情景”。也可设计故事的开头与结尾,补写故事的经过。 

3.改写。可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宿新市徐公店》、《幕江吟》等山水田园诗,让学生改写会别有兴趣,这样有
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创造人才是有重要意义的。 

4.扩写。扩写是在提供了简单概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把它写得具体、生动、复杂,如学了《凡卡》以后,可让学生用《凡卡的痛苦生活》为题进行扩写。学生根据课文思路写了“凡卡三餐吃不饱”、“摇摇篮”、“没法睡”等
片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异”——创新的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
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事物的不同角度,正反方面进行审视,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如:学了《凡卡》一文以后,教师可用《凡卡终于回到爷爷身边》为题让学生续写,不少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凡卡回到乡下,在爷爷身边生活,很快乐、幸福。有个别学生却是这样写的;“凡卡到乡下后,日发略维夫老爷的管家像城里老板一样虐待他,增加了爷爷的忧伤,为了减轻爷爷精神上的痛苦,他只好回到城里。这样的故事,可谓既在情理之
中,又在意料之外,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直”——创新的闪念 

“直”指直觉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的作文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凭直觉把直接认识和领悟到的内容写下来。 

1.音响作文。利用音响媒体,唤起学生平时所见所闻的再现,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完成习作。如:用录音放出一组音响,有飞机的轰鸣声、轮船的汽笛声、火车的奔驰声、鞭炮的僻啪声、队鼓的咚咚声、电话的叮铃声,各种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分辩是什么声音,有什么特点,想象“谁”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写成文章。 

2.多媒体作文。小学生最苦恼的是“无米之炊”。究其原因,并非生活中真无“米”,主要是由于小学生观察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观察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所以,教师可以把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参与的活动及周围的人和事拍摄下来,编辑以后输人多媒体储存在作文课上就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写作时就不会空洞无物。 

如:在指导学生写《可爱的校园》之前,教师可先用数码照相机多角地拍下校园的环境和设施,及在校园中开展的有意义的活动,课堂学习的动态及静景特写,组成教材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思维再进行表达,活生生的实体材料,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想象构思;完整地、有序地写出有声有色的文章来。 

3.表演作文。指导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自编自演短小的节目,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如学生演“客人来我家”。“踢球”、“快迟到了”等等,着重要求描写动作和心理”此外,学生表演课本剧、舞剧、哑剧等,让学生感知并即刻写下所见所感。 

四、“放”——创新的天地 

“放”即写“放胆文”,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
么写,随意发挥。 

1.拓展想象空间 

作文指导应留给学生广阔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视作文指导,因此给学生出示和作文题目,提出作文要求后,就指导学生审题,确定中心、选材等。最后还朗读几篇典型的范文,结果大部分同学就按教师指导的去写,全部作文千篇一律,没有个性。因此在作文指导时要留给学生自己动脑的机会,和展开想象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去大胆地想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鼓励学生主动构思,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冲破思维定势的牢笼,冲破一般常理的牢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带着真情实感,走进作文和生活的广阔天地,才能写出感人肺腑、构思新的文章。 

2.拓展写作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学生的写作素材和灵感常来自于他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的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取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读课外书、看电视听广播等,使学生作文有源头活水,写作时,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和个性的作文来。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要我们注重培养某一思维方式的单项训练,注意发展各种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我们的教育便会呈现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的蓬勃生机,而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也将会在我们的创新教育中脱颖而出。(陈春英) 

2012年9月25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