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向精神原乡致敬:张顺学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研讨会在京举办
张顺学(右六)和与会专家合影
11月6日,浦江作家张顺学(笔名逆学)创作的长篇小说《童谣里的燕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由北京市写作学会主办,金华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承办,浦江县文联协办。
研讨会由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中心主任陆地主持。金华市政府驻京联络处主任桑国平致欢迎词。
作家出版社总编张亚丽出席研讨会并致词。她说,今年以来,中国作家协会全面启动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高峰攀登计划”,为新时代文学开局破题。着力发掘文学新人新作,以文学力量为新时代山乡铸魂。《童谣里的燕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推出的一部重要作品。作品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情,艺术上有多方面创新,在悲凉的叙述语境下,饱含厚重的人文关怀,有一种震撼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丛治辰说:“最打动我的是小说的细节,从细节中我读到了浦江的人文地理,故事主人公燕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一位作家能将历史淡化是容易的,但能把历史融化成诗意是极其难的,但作者逆学做到了,将燕子塑造成乡间向上向善向美的象征。”《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明江说,《童谣里的燕子》是一部精心雕琢、情景交融、可圈可点、画面感极强的长篇小说,作者描写功力深厚,从童谣《斗鸡鸡》出发,揭示了善和美的主题。
丛治辰和明江两位专家还对小说的修改和完善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中心主任陆地作了主旨发言。他说,小说讲述了一个浦江女子的凄美故事,构思巧妙,文字洗炼,平和中蕴含哲思,主人公燕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张顺学虽然是名业余作家,但写得一点也不业余。他在写作手法上作了多种创新努力,如尝试想把《童谣里的燕子》写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无语言对话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如尝试对某些成语的语境词义重新编排改造等等。该书近13万字,书中穿插了许多带有浦江乡土特色的俚语及民间歌谣。小说开篇只用短短的9个字“当哥哥那年,吴力五岁”,就将两个主人公一明一暗地抬了出来。明为次,暗为主,让明的围绕着暗的兜圈圈。对明的吴力进行了大篇幅的细描,对暗的主人公燕子运用“伏笔”技艺,惜字如金,遮遮掩掩,虚虚实实,宛如剥笋,一层又一层,让其吻合“好班子难上台”这句乡间俚语。
燕子一生下来就跷脚又拐手,是个高度重残的女婴。父亲埋,母亲丢,哥哥欺,外人嘲,还被人当棋子用,连她的追求者炭犯人也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恋爱。可她有奶奶的爱,有童谣《斗鸡鸡》陪伴,还有一手刺绣绝活。她尽其所能帮哥哥,助表弟,谅“炭犯人”。最后,在误会不断叠加的情况下,燕子用完美的生命诠释了人生无常,以及在童谣里的幸福温暖。小说男主人公吴力是燕子的亲哥哥,在燕子精神的感召下,在“三伯”白竹筒的一路引领下,在烈士洪星呵护教导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位卑不敢忘忧国,立志为社会进步奋斗。燕子体验到了爱,也享受到了爱,在爱的误会中,走向自我人生的完美终结。
作家出版社责任编辑张平介绍了《童谣里的燕子》一书的编辑及出版过程。《童谣里的燕子》序作者、浦江县文联主席方汶说,这是一部百易其稿的作品。作者用心之细,细到每个字每句话都千锤百炼;用心之真,真到每个表情每个动作每个场景都反复较真,其是否具有画面感;用心之苦,苦了三十年,作者才敢将作品敬奉读者。这是一部人物性格鲜明的作品。燕子的敏锐、善良;吴力的率真、昂扬;还有白竹筒的睿智、担当;“炭犯人”的狡黠、坦白,以及吴来宝的勤劳、刚愎;青莲的慈爱、通达,都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是一部揭示人性的作品,看透而不讲透,让读者去解去悟去总结。最重要的这是一部参悟生死的作品。是对人活着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的否定,告诉我们没有过不去的过往,“活”有真谛。作者视角独特,文字灵动。笔调冷峻中闪耀温暖,平和中蕴含哲思,用苦难来诠释辉煌。
旅京浦江乡贤、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吴重生应邀在该书封底撰写推荐语。“《童谣里的燕子》是一场与故乡对话的盛宴,是一部献给中国汉字的投名状,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文学作品,是一部在庸常人世向精神原乡致敬的心灵之作。是根植于乡土文化的文学表达,是对沉重历史的一种哲学拷问,是作者对人对己的一种成全。它的语言是质朴的,叙事是生动的,通篇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新华每日电讯》副刊部主任姜锦铭,《农民日报》文化部主任程天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出版周刊主编左志红,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北京市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谭云明等专家分别作了发言。
CopyRight 2011-2023 北京市写作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中央财经大学主教楼北京市写作学会 技术支持:云梦网络
网站事务邮箱:beijingxiezuo@126.com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45099号
-
ꁸ 回到顶部
-
ꂅ 88888888
-
ꁗ QQ客服1
-
ꀥ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