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北到江南》读后感16

少 年 情 怀 总 是 诗

                                                                                           作  者: 王 月

不知道是谁选取了这本书,名叫《从塞北到江南》,我倒觉得不如叫《我爱我的家乡和塞北,我去江南玩过》,我从那个被称为江南的地方来,就聊聊江南吧。

从书中可以看出,书之作者读过不少江南的诗句,也一定曾研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将江南写的绵软舒适,所谓岁月静好,典型的文艺小清新,作者显然不太喜欢郭敬明的“四十五度仰视”,一定很喜爱纳兰的词,林徽因的诗,仓央嘉措的句子,太想超凡脱俗了,不过如此,却又最终流于了世俗,普通的让我不知如何评价。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了解江南,但是也知道江南远比此更有韵味,更有风情。

江南,不是只有绵软的吴侬之音,亦不是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当然也不是只有灰砖黛瓦马头墙的古朴。江南,自有她的不屈,她的气节,她的刚强坚韧。本书好像忽略了这一切,只抓住了表面。尤其是在读到作者写在苏州古镇内见到河边浣女的景象,的确,很美好,不过,作者真的真的确定是在江南,在苏州,在同里看见的这一幕吗?!我不好说,我只能讲,小作者的想象力一定很丰富!寒山寺一段更是展现了作者丰富的联想能力,完全符合中学老师“八股文”的写作思路:名诗名句开篇~想象诗句内容并进行扩写~描写寒山寺的景象及其文化传承~结合自身感受做出适当评论。多么完美的一篇中学生游记啊!一定能在老师手里得一个“优”吧!我想对小作者说一句,那不是真正的江南!或者说在同里和周庄,你找不到真正的江南!那是江南水乡的情景,但是不是真正江南的内在体现。江南的诗情并不是藏在依水而建的仿古建筑中,并不是“逛”就能领略的,你体会到了真正的江南,是不会走的,最起码,“心”不会走!可见,作者并未真正领会江南,江南之行,也不过仅仅是一次旅行而已,更谈不上像书名所写的《从塞北到江南》了。

而作者之于家乡,怀念与热爱之情自不必说,写得也有味道,不过可能作者实在太爱安意如等人的书,用了一句被用烂的“岁月静好”做题记,让人费解!难道西北大汉也走小清新路线?阳关三叠,晋剧秦腔也要向昆曲看齐?常说“江南给了中国人灵性,塞北给了中国人血性”,但看完本书,不禁想问“灵性”在何?“血性”在何?

不过说了这么多,指出这么多不足,并不是说我对这本书及其作者本身有多大意见,可以看到的是,作者与我同岁,低我一届,正处高三,文笔很好,游记也记得很美,一定是一个有才情的姑娘!只是以作者的经历,写此类文化散文随笔未免稚嫩,最终只能成为一篇游记。

依我所见,这种书籍作者自己珍藏或与家人朋友老师交流感想,皆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读一些更有营养与内涵的经典之作啊!为什么限制在这样一本书上呢?

这就是我看完本书的一点感想!只能说,作者少年情怀总是诗,到是我俗人一个,也许不能领略其精髓吧!

                                         

2013年12月23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