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塞北到江南》读后感8

新闻13  万宇航  2013312016   

诗  意  地  栖  息

   ——读《从塞北到江南》有感

 初见此书,并不觉有何出奇之处,《从塞北到江南》诗意的名字,一如它淡雅如水墨般的封面。再度观摩,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是个96年的小女孩儿,和我一样的年纪,却能洋洋洒洒写出近十万字的游记,让我佩服不已。作者智慧的结晶,不得不让我细细品读。

 一直梦想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却从来没有勇气付诸实践。朱颖做到了,从兰州、敦煌、青海湖、华清池,再到苏州、南京,最后回到家乡大同。她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处,她都细细品味当地文化,走进历史,感受生活。不得不说,年轻的朱颖,有着深邃的思想和一双善于观察美的眼睛,黄河的浑厚、嘉峪关的雄伟、西宁的安静、长安的壮阔,让我对古老的中国文化有了新的了解。这些行云流水的文字中,给我留下记忆最深刻的便是对南京的描绘。“南京,这个一片安详的六朝古都,有多少令人开怀或者叹惋的故事。有故事的城,一向都有些厚重,却又是沉默的。”跟着作者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到了南京的繁华,看到了古代中国的六朝更替。转眼间,我仿佛又看到了日本铁蹄践踏下的中国,看到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和无数冤死的灵魂,心中不觉悲怆万分。

 一场心怀梦想的旅行,应该是幸福的吧。十八岁,本就是做梦的年纪,梦想着漫天游云、天马行空,梦想着无拘无束,遨游于天地之间。但是正如作者所言,我们的十八岁,是单调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变成了高考,一天中常规的事务变成了上课、睡觉、吃饭。我的高三,又何尝不是这样,每天堆积如山的作业,仿佛永远没有尽头的考试,现在坐在大学的校园里回忆这一切,很平静,似乎忘却了当时的痛苦。我从来不认为,我的高三过得有多糟糕,我是幸福的,正如每个备考的学子一样,因为高三,我们有无数的梦想,我们有权利憧憬,有权利每天触摸自己梦想的伊甸园。此刻,已接近深夜,平静下来,我所能想到的便只剩下校园里的樱花,开的那么美,那么灿烂,让你舍不得离去。而今,朱颖同学大概也已回到校园了吧,正在竭尽全力为自己终生的梦想奋斗,相信有了从塞北到江南的游历,年轻的生命,必定会变得更有质感,更能承受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区区几万的文字,或许穷尽不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薄薄的一小本书,或许显得不那么有分量;年轻的朱颖,或许没有多么精到的文笔,不懂怎样玩味华丽的辞藻,但是,她依然值得我们敬佩、我们学习。

 诗意地栖息,她做到了。

 如果有一天,我们青春不在,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纪念才好,或许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抑或是一次奋不顾身的呐喊。于朱颖,大概是一生诗意地栖息。

(编辑:邓玉青)

 

2013年12月19日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