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田贵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首先,我非常感谢中国作协书画院、北京市写作协会、西部法制文学会、作家报及雷咏赋文化工作室举办关于我诗词作品的讨论座谈会,也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讨论座谈会。
    对于诗词,我只是一个爱好者,一个初学者,一个追求者,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为了便于大家讨论,我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首先,介绍一下我写作诗词的情况。用写作而不用创作这个词,主要是我感到自己的作品还很幼稚,仅仅处于习作水平,远未达到创作的高度。
    我从上中学开始,在阅读中逐渐对文学发生了兴趣,特别是对诗歌更为喜欢。每读古今诗歌,优美的言论和顺畅的韵律,令我为之陶醉。从阅读,收集,背诵,逐渐开始思考并学习写作。我真正写出自己感到能勉强过得去而且能称得上诗词的东西,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代。而真正写的比较多一点的,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近几年虽然公务更忙,但写作的数量反而更多了一些。我感到这是由对生活阅历积累增多和对诗词知识了解增多的缘故。到了2007年,我结集出版了《行思草笺》,此后几年,又写了近二百首,取名《呤踪寄笺》,正准备出版。总的算起来,我写作的诗词大约400余首,其中的部分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甘肃日报》《中华诗词》《诗词世纪》《飞天》等报刊杂志,但还是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这些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正如我在《行思草笺》后记中所说:观一景一物,读一书一文,遇一人一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体会,随吟随记,草于便笺。
    我之所以钟情诗词这种文学体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诗词短小精干,便于利用零碎时间写作。五绝最短,四句二十字,七律长一些,也就八句五十六个字。当然排律和有的词牌句数更多、篇幅更长一些。有空时写几句,忙了丢下来,再有空时捡起来,能够把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我所从事的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这个工作岗位,事务繁杂,任务繁重,几乎没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如果说有点可支配时间的话,就是外出开会、考察途中或长假休息的时候。我的诗词,大都在这种情况下写作的,多数写在手机上或旅店的便笺上。每隔几年一次的出国考察,对我来说是生活的奢侈和时间的奢侈,也是写诗词最多的时候。
    接下来,谈谈我对新体诗和传统诗写作的不成熟看法。
    其一,新体诗和传统诗都应发展。现代社会,两种不同的体裁,都有优秀的作品,都有一定的作者,都有大量的读者。对于新体诗和传统诗这兄弟两个,都应都得到重视,都应得到支持,都应得到发展,不能厚此薄彼,不能争你高我低,不能倡导一方排斥一方。相互竞争,才能进步繁荣。
    其二,诗在形式上应讲节奏和韵律。我赞成一些老前辈的观点,诗除了意境好之外,在形式上起码应讲究句式大体整齐,有节奏,押韵顺口,便于记忆和朗诵。事实证明,无论传统诗还是新体诗,都有符合这个要求的好作品。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多样化,进行探索创新,我觉得出路会更多更好。时下报刊发表的一些所谓新体诗,既没有节奏,又不押韵,只是分行排列。当然,其中不乏内容和文词具佳的篇什。我一直在想,这种作品就其体载来讲,应当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创新,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冠名,比如“美文短章”,不一定非要称它为诗。
    其三,传统诗应当改革。当前首先应从声韵上改革,就是说要倡导新声韵。时代发展到了今天,音韵发生了重大变化,仍然要求今天的人按古声韵写诗,用现代汉语读起来就显得别扭,不上口,不便朗诵,也不便记忆。用新声韵写作,接受的人会更多一些,读者面会更广一些,生存空间会更大一些,生命力会更强一些。我写的传统诗,都是采用了新声韵。以新声韵写传统诗,应当倡导,逐步推广开来,逐渐形成气候。
    最后,简单说一说甘肃的基本情况。
    甘肃总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万,东西长1600多公里。地形地貌复杂,聚合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横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甘肃发展优势独特。一是区位优势明显。甘肃省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丝绸之路横贯全省,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二是文化底蕴深厚。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目前全省已发现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170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三是资源富集。矿产资源、水能资源、煤炭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条件优越;有中药材资源1527种,是我国中药材的主产区;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天水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馆”、平凉崆峒山为道教圣地,大漠风光、草原冰川和民族风情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甘肃发展基础良好。经过建国以来的开发建设,甘肃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一定改善,粮食实现了省内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22个。文化事业不断进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饮誉全球,《读者》杂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期刊。
    甘肃发展前景广阔。前不久,兰州新区获得国家批复,这是全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国家明确了兰州新区的四大定位,即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这是事关甘肃长远发展的重大载体,必将为我省的转型跨越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今天这个座谈会的召开,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各位都是诗词界的重量级人物,能同各位见面,面对面、近距离听取大家的意见,对我来说,是很幸运的事情。我将虚心听取各位专家、老师和朋友的教诲和批评,运用于诗词的写作实践。在这里,我诚恳邀请各位专家、老师和朋友去甘肃检查指导、考察观光,我将精心为大家安排好食宿行,热情搞好服务。
    

2012年11月21日 00:00